麦田里的守望者

J.D.塞林格这周三死了。我第二天才知道。

我挺有自信地说,我是同龄人中最早知道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这本书的一批人之一。小学三年级左右,我在家里的一本《小说月报》上读到一篇中篇,讲的是什么记不住了。反正里面有个从美国回来的姨妈,介绍给国内的外甥一本书,说特好,国内轻易买不到,叫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。后来外甥开始古怪,逃课什么的,抽屉洞里原来藏着一本书,班主任摸出来一看:

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。

我当时就想看到这本书。不过真看到这本书,应该是在初中或者是高中了。看完了以后,我满脑子就四个字:毫无感觉。

应该承认这本小说是很不错的小说。但是我仍然不明白为什么在美国会红到不行,让疯狂的粉丝天天跑到塞林格隐居的地方去一窥大神真容。我后来还慕名看了塞林格后来写的不多的短篇之一——《香蕉鱼的好日子》。仍然毫无印象。

有两本书是美国人国民性地推崇上天,而我却基本无感的,一本是这本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,一本是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。菲茨杰拉德和塞林格都成了国民作家,我后来看了他们的生平故事,才知道这两位出身都挺不错,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强多了。菲茨杰拉德不光是东海岸典型的WASP,好像还有点贵族血统。他在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里表现出的见过世面,可都不是盖的。塞林格呢?《势利》那本书里举了一个细节:霍尔顿去上寄宿学校,提的是名牌箱子。他们宿舍里的一个货真价实的穷鬼,拼命骗别人相信那箱子是他的。塞林格甚至舍不得让霍尔顿提着破箱子。

我哥,潜力知名编辑,已经于前几日对我的审美品位提出了毫不客气的批评。因此我对于《麦》和《了》这两本书的无感可能是审美性的——这是完全可能的——但是结合我上面一段的描写,我倾向于解释成:这两本书都是有其阶级性的。因而我对这两本书的审美无感也是有其阶级性的。我没有这么优裕的生活,自然也没有由此催生出的闲情逸致,和百无聊赖,和愤世嫉俗,和迷惘彷徨。我觉得如果到了麦田里,我也是个放羊者,成不了守望者。拿起高中时买的那本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,我赫然在扉页上写着:

致我亲爱的霍尔顿:
我们都是没头的苍蝇。

哈。 辛弃疾的词怎么说来的?

少年不识愁滋味,
爱上层楼。
爱上层楼,
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
Tags:

One Response to “麦田里的守望者”

  1. denshil says:

    麦我怎么也看不进去
   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看了没看懂,还是笔神给我讲的。我买了《九故事》,还是笔神比我更早看完。

    我准备把《麦》好好看一遍。我买了英汉互译的。我最爱的动画就是基于这个小说……

Leave a Reply